中医药与传染病斗争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深度参与了疫情防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感染科主任杜宏波,和他所在的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疫情暴发后驰援武汉,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让多名高龄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回顾一线抗疫历程,在救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采取了哪些诊治措施?对于未来中医药的发展有哪些新的思考……近日,新华网“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系列访谈专访了杜宏波,分享他在抗疫期间的实践与经验。
辨病、辨证与辨体质三结合,实施基本规律指导个体化治疗
新华网:新冠肺炎暴发后,您作为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专家支援武汉,刚到武汉时的情况如何?
杜宏波:我所在的团队是1月27日和2月17日分两批抵达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我们病房主要收治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病房患者的整体情况为病情重,年龄大,基础疾病多。
在本次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选派了专家,赴武汉开展调研,早期总结的湿毒蕴肺的基本思路,为医疗队的初期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参考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诊疗方案,结合实地调研和病人的具体情况,以核心病机为纲,结合辨证施治原则和患者的体质特点,采取“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思路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如患者的情绪问题。由于重症患者大多需要吸氧支持,行动不便,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及烦恼。有的患者经历了多次转院,由于长时间不能痊愈等原因,出现了焦虑、抑郁、失眠等情况。而情绪问题又进一步加重了疾病恢复的难度。我们认为,情志异常可以导致肝气疏泄失常,而肝郁气滞化火,则又进一步加重了肺的痰瘀热结。对此,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我们强调了新冠肺炎要重视从肝论治。疏肝的方法很多,我们综合使用中药疏肝、情感疏导等措施,随着患者病情好转,医护人员还为患者推荐贴耳豆、针灸、八段锦等多种中医特色方法缓解心理压力。新冠肺炎恢复时间很长,很多患者病情重,诊治时间长,常伴有食欲下降,腹胀、腹泻等消化道问题。对于危重患者,营养问题就会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强调胃肠功能对于新冠肺炎恢复的影响,我们提出新冠肺炎要注意从脾胃论治的观点,调整肠胃状态,增加营养,促进患者康复。
我们团队的人员配备结构齐全,有呼吸内科、感染科、消化科、针灸科、 医学影像科,具有很好的战斗能力。在武汉期间,大家各自施展所能,以汤药为主,综合使用针灸、帖敷、耳穴、功法训练等中医特色手段,为患者进行综合的中医干预。其中护理团队和针灸专家在中医特色诊疗发挥方案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武汉期间,我们坚持结合患者特点,实施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获得了较好的诊疗效果。
我们团队于3月25日结束支援,回到北京。作为我本人,最深的感受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在面对突发疫情时所迸发的强大凝聚力,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全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积累了宝贵的中西医结合抗疫经验,让我们倍受感动。
杜宏波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援
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急需培养中医复合型人才
新华网:抗疫期间运用中医药诊治新冠肺炎患者,取得了哪些经验?
杜宏波:我认为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应该做好两个结合。在治疗层面应该重视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从防控层面上,必须重视医学原理与行政手段的结合。传染病疫情防控必须要有统一领导、指挥和管理。包括传染源的隔离、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传染环节的阻断等都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力量来完成。
在患者治疗方面,新发突发传染病还是应该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传统经验。中医对于疫病防治有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与经验,在治病救人过程中形成、发展了疫病理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这与古代情形非常相似。但中医师可以在病原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疾病演变,通过与传统理论的比对,快速确定病机及诊疗思路。如通过憋、喘、痰等表现,结合舌苔及脉象,快速确定了从湿毒论治的思路,通过化湿、解毒、活血、宣肺等治法,改善患者疾病状态、降低病死率及促进疾病早日痊愈起到很大帮助。
此外,还需要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创新性的探讨,最终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呼吸机、ECOM等生命支持设备在古代是见不到的,但能够为心肺衰竭患者提供最后的生命机会。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恢复机会,是本次疫情中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此外,通过加强中医的科研和教育水平,真正将中医治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疗效显示好,将中医的疗效机制解释好,这对于中医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新华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中医药人才不足的问题。在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杜宏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医的研究和治疗领域开始逐渐向非传染性疾病和慢病转变,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各种投入明显减少,在本次疫情中也暴露出了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中医药与疫病斗争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疗效优势。近年来,SARS、甲型H1NI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不同程度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因此,对于传染病中医人才的培养还是比较迫切的。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提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需要一支熟练掌握中医疫病诊疗能力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复合人才队伍。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参加过4次传染病疫情防控。必须承认,20年来,传染病的中西医防控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认为,对于传染病防治中医人才的培养,应该注意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平战结合的培养体系。所谓复合型人才,并不仅仅是具备中西医临床能力的人才,还包括掌握多层次知识、具备多元化能力的人才,如兼具病原微生物、病理学、中药学等方面知识的人才,以及掌握现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知识的人才;而平战结合的培养体系既包括从事常规医疗服务中医人员的间断传染病培训与实战演练,也包括广泛整合常规医院、学校、科研院所机构资源,通过资助其在中医传染病防控方面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实现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的战略储备。
此外,还需加大中医传染病防控硬件投入,建立平战结合的示范性中医疫病中心。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及传染病研究基地,通过实战演练提升救治能力,把中医药的疗效真正体现出来。
杜宏波所在团队与患者合影
科学防控疫情 既不过度也不放松
新华网:中西医结合救治是中国方案的亮点,下一步,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中西医优势,您有哪些建议?
杜宏波:我认为,传染病的防控并不是单纯医疗问题,需要动用国家力量,进行传染病的整体防控,如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都需要制度的保障。我国政府为抗击疫情做出的政策部署及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这是中国方案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
发挥中医特色是中国方案的特色内容。中医药是中国人特有的医疗体系,与传染病斗争几千年,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处置中具有独特优势,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使用。首先在新形势下,利用现代技术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医药抗疫经验和理论,加强传染病防控中的科研意识,既要临床起效,也要把疗效展示出来。对于真正有效的中医措施,要逐步把机制搞清楚,让大家听得清楚,用的明白,真正让中医药凭借自身的硬实力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新华网:随着天气升温,很多人会有出游计划,对于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您有哪些建议?
杜宏波: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防控意识仍不可放松,首先,日常除了带好口罩外,还要与他人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第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勤洗手等。第三,需时刻关注全国疫情的变化,尽量避免进入疫情严重地区;第四,积极主动配合各级防护要求和规范操作,避免麻痹大意。其实传染病离大家并不远,科学防控既不要过度,也不能放松。
专家简介:
杜宏波,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感染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学会中西医专业委员会 委员,国家卫生应急队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学术传承人,从事消化系疾病及传染病中西医临床工作十余年,主持各级科研课题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参编著作3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奖三等奖1项。
来源:新华网
责编:戚国华
编审:刘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