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性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银行估计,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到2050年每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耐药率较高的地区每年GDP将降低3.8%、畜牧业产量将降低2.6%~7.5%。为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均在制定政策、开展行动,推动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治理。在此进程中,我国积极落实联合国大会有关《政治宣言》和世卫组织行动计划,推动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写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对全球卫生发展及安全影响重大的国家,国际社会对我国参与抗生素耐药性全球治理给予了很高关注和期待。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建议我国更加深入地参与抗生素耐药性全球治理。
一、展示积极政治意愿
我国开展抗生素耐药性治理及参与全球治理起步较晚,虽然临床治理效果显著,但在农业、环境等领域缺少大力度的行动和监管,同时在相关耐药信息共享方面较为欠缺,常会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例如,有5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卫组织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GLASS),目前我国既未加入,也没提出未来加入的计划。为此,建议我国有意识地利用联合国系统机构、G20峰会等高端论坛以及其他国际场合,充分表达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重视和关切,展示积极主动的姿态,扭转国际社会的负面认识。
二、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抗生素耐药性治理涉及卫健、农业、环境等多部门、多领域。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但由卫健部门牵头的部门合作工作力度有限,缺少实质性联动。另外,卫健部门组建的专家委员会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为主要职能,缺少多学科、多领域的咨询专家委员会。建议组建议事协调机构,牵头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促进落实部门职责,协调各部委间的合作配合。同时,尽快组建综合性的咨询专家委员会,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制定各领域抗生素使用以及耐药的监管计划和指标体系,并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交流。
三、拓展国际合作
进一步扩大跨国合作研究,借助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中东欧16+1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澜湄合作等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包括民间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种主体,开展或支持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治理项目。
四、强化专题研究
借助国际及国家高水平科研基金,设立应对抗生素耐药的跨领域研究项目,建立跨专业科研合作平台,从微生物学、医学、农业、环境、政策、经济、外交、卫生安全等学科交叉的角度,对我国治理抗生素耐药开展综合性研究。建立相应机制,确保各学科领域的数据共享,以利于基础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
五、推进信息公开
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治理行动,加强相关领域信息透明化程度,可以先从人群耐药数据开始,有计划地逐步开放与国际社会的数据共享。
六、注重人才培养
目前,除微生物学和临床基础研究领域外,我国参与抗生素耐药性全球治理的专家很少。建议一方面大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积极输送专业人才到国际组织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国际组织中的全球治理专家作用,深入了解国际治理动态并提升中国在耐药治理方面的话语权。
七、鼓励医药创新
鼓励制药企业自主创新,并充分发挥中国的中医药传统优势,加大新药及替代药品的研发力度。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责编:戚国华
编审:刘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