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三十四载,仍记忆犹新1985年我以全县第二名的中考成绩考入离石师范。当时,以我优异的成绩,报考其他省直中专类的学校,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我义无反顾选择了师范,源于内心的爱好。从那年起,85级离石师范25班成了我为师生涯中的启蒙摇篮,全区十三县46名学子,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一起度过了浪漫而充实的三年师范生活。三年的师范生活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真东西,为后来的基层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8年毕业,该届师范生皆以绝对的实力型人才告慰母校,当时的一纸派遣,把我分配到一个叫杏树梁(离石城关镇)的贫困山村。荒凉萧条姑且不谈,单说学校的处境,设在村东边半山腰上的一个破庙里,共有6个学生,4级复式规模,老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上课、后勤一身挑,高段、低段一人教。老父亲倒是心疼女儿,死活不让去,我如初生牛犊,无惧一切。回忆当时与6个孩子演绎了一段“远古”的故事,其间的酸咸苦辣成为我人生中最能沉淀的人生阅历。
1990年根据教办需求,我又调派到城关镇徐家沟村学校。徐家沟村是我的娘家村,实现了我当初毕业后效力父老乡亲的愿望。回到家乡,回到启蒙母校,的确亲切了许多,学校领导、村委班子以及昔日的恩师都对我寄予厚望。由于人惯马熟,教学工作在短时间内就开展的得心应手。作为一线教师,加上年轻,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当年全镇统考,我所带班级以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破天荒的创造了一个小山村学校从未有过的辉煌,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家长们刮目相看,尤其是老父亲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掐指一算,徐家沟学校任教16个年头里,我始终站在教学一线,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的青春和热血在这里度过。
2008年我们举行离石师范毕业20年同学聚会,昔日的黄毛丫头、愣头小子,一跃成为当今的政坛才子、商海大亨,让我唏嘘不已。在深感岁月不惑的同时,我没有一点遗憾,因为我自始至终站在教育最前沿,为自己的无悔选择踏出了一串串坚实而清晰的脚印,同样值得喝彩和点赞
两次手术 忙于教学疏忽病“祸不单行”,鼻子手术做后约一学期,我的胆结石发作,临床表现于胃部难受和背部不适,这样的临床疼痛早几年就有所发觉,也是每天忙于教学,没把它当回事,每每夜间发作时,爱人给我打上一支缓解痉挛的针剂。我是个对自己极不负责的人,经常受到家人的埋怨和谴责。同年寒假一到,在省人民医院确诊胆结石后,我毫不犹豫配合大夫做了胆囊切除手术,目的是尽快手术,开学准时上课。当手术大夫把割下来的胆囊呈现在我面前时,我惊诧了,胆囊内的胆结石竟然如鹌鹑蛋那么大!医生说,长期不吃早餐也能引起胆结石快速增长。这让我多少有点后怕,32年教学的日子里,由于身处一线教学,一直担任班主任,加上自己好胜心强,忘吃早餐已成习惯。
西崖底学校是城区级别小学校的后起之秀,生源大部分来自外县务工族和周边农村子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之间的歧视、偏袒甚至贬低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彻底消除这种不良现象,作为班主任以身带头,从学生灵魂深处抓起,纠正畸形心里的不良养成。班里有个叫王梁的学生,平日里学习成绩较差,加上是外县人,其他同学就有一种歧视眼光,课上课下几乎不和他互动。在王梁同学十二岁生日到来之际,王梁同学给自认为关系不错的部分同学发了请帖,邀请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下课后,一些同学围住我,说王梁同学过生日给我们发帖了,我们给他退回去了。我问为什么,这些同学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他是差等生,我们不愿去。面对这些幼稚可爱的学生,我说,你们不去老师去。生日那天,在我的带动下,王梁同学发了请帖的同学们一个不落,准时参加了生日宴会,现场没有冷场。看着差等生王梁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深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任重道远,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
还有一名学生叫李瑞,因为从外县插班进来,举手投足与班里的学生格格不入,甚至不懂上、下课的规矩,打了上课铃声,依然在操场里不紧不慢的“游荡”。后来,我通过家校联系,与李瑞的父母沟通后,获悉在原学校上学时,因学习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体罚,甚至赶出教室的事时有发生。“知症开方”,通过我耐心、细致的关心,推心置腹的诱导,李瑞同学的“异常举动”慢慢得以纠正。现在李瑞同学不仅融入正常化的班集体,而且迟到后还懂得向老师说声“老师,我迟到了,下次我要注意”。润物无声,多年的教学体验,在我身体力行的感召下,像王梁、李瑞一样的差等生,人格上得到尊重,素质上得到提升,潜移默化为可塑之人。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倡导的“三思教改 成人远远高于成才”,受到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同事们的赏析。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著春秋。天道酬勤,我先后获得了模范教师、“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伯乐奖等荣誉称号。去年秋季,又被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卓越研究计划重大课题——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载入劳模系列,编册入书,是吕梁市唯一被选中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尽管这些荣誉波澜不惊,但它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我的辛苦付出得到认可和尊重。对于被得荣誉者,是心灵欣慰的最好表达,更是激励向前的精神动力。“老骥伏枥、壮心不已”,34载一线教学弹指一挥间,让我深深懂得:教育如稼穑,每道程序务必走对走好,容不得半点作奸犯科之心态,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春花秋实,外界给予教育者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喻以“蜡烛”“春蚕”“蜜蜂”等精神称谓,细想想从古到今,为师者哪个不是燃己亮人?到最后,桃李满天下时,自己已是残年老弱。纵然延绵数千年,为师路上仍风景独好,鲜花、阳光、青草……我愿成为孩子们求学路上的观景人,更愿成为孩子们成才路上的造景者!
编辑:韩雪
编审:刘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