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这一疾病。
■为了克服临床困难,屠呦呦带头以身试药;为了抢时间,她在高温酷暑下跋山涉水,完成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如此,青蒿素才“蝶变”成在抗疟一线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济世神草”。
■据世卫组织统计,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避免了死亡。而中国也在短短40年间,将本地疟疾病例从数万例降至零。
■通过“青蒿”这株小草,全世界更多人开始了解并接受中医药。
每年8月,广西融安县多个乡镇的山坡上,都会被一片片绿油油、一米多高的植物所覆盖,这是被誉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的生命之源。而在广东罗浮山纪念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的青蒿园景区,每逢周末假日,各地游客都会慕名而来,与“青蒿治疟之源”石碑拍照留念……
“青蒿”,这株小草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神秘。在路旁、在荒地、在村边、在林缘、在草地、在河谷,在距离人类居住区不远的地方,人们总是能见到它顽强生长的身影。
然而,正是这样一株普普通通的小草,它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展现了中华民族中医药宝库的博大精深,结出了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累累硕果,彰显了中医药拱卫人类健康的独特优势,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事业振兴崛起、走向世界的中国故事。
奇迹
“一叶青蒿”救疟疾之苦
中医药书写世界担当
疟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这一疾病。20世纪60、70年代初,我国曾两次大范围爆发疟疾,1960年和1970年全国平均发病率高达155.4/万和296.1/万。
人民的生命健康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疟疾肆虐,刻不容缓,1967年中央下达抗疟研究“523”任务,谁来挑起重担?
这时,有着“西学中”背景与执着科研精神的中医研究院研究实习员屠呦呦进入了课题组视野。39岁的她临危受命,接过重担,成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开掘中医药宝库,让精华从古典医籍里“破茧成蝶”,复杂与困苦超乎想象。此时,不仅美国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国内也已经筛选了上万种化合物与中草药,均未取得明显疗效。
研究应该从何入手?3个月内,屠呦呦或伏案钻研历代医籍,或跋涉于山水之间,或走访在民间老中医家中。她带领团队精选编辑出包含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夜以继日地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最终确定出几种中药作为研究对象,青蒿正在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批批反复试验,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编号为第191号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出于保密,课题组将其命名91#)展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筛选工作终于出现了突破。在圆满完成91#药临床验证任务后,屠呦呦就立即投入到化学研究工作。和课题组讨论、比较分析了已得的化学单体,并开始在鼠疟上评价药效。1972年12月初,鼠疟试验发现,从11月8日分得到的II号结晶有显效。首次以药效证实了从青蒿中获得的具有抗疟活性的单一化合物(曾称为“青蒿针晶II”等,后定名为青蒿素)。课题组于是将1972年11月8日定为青蒿素的诞生之日。
为了克服临床困难,屠呦呦带头以身试药;为了抢时间,她在高温酷暑下跋山涉水,完成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如此,青蒿素才“蝶变”成在抗疟一线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济世神草”。
2015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还是用那双手,屠呦呦坚定地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刻,青蒿素和屠呦呦令世界瞩目。
青蒿素的诞生,为全球抗疟作出重要贡献。据世卫组织统计,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避免了死亡。而中国也在短短40年间,将本地疟疾病例从数万例降至零。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非洲应当铭记这一发现。”塞内加尔记者阿达马·盖伊在《中国与非洲》一书中写道:“没有任何一款抗疟药品像青蒿素这样孕育如此之大的希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指出:“屠呦呦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中获取了青蒿素的妙方,并制造出抗击疟疾的良药。如今,青蒿素已在全球拯救了数以百万的生命,这堪称独一无二的科学壮举。”
通过“青蒿”这株小草,全世界更多人开始了解并接受中医药。而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体现出的责任与担当,也举世共睹。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卫组织的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流脑、乙脑、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时代的需要,世界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和现代科技结合,将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解决世界性医改难题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