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苑论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28)
2020-07-29 已浏览:478次  
每日学经典 · 大医习业
肖 刚  高少才
  
  近现代名中医成功之路已经刊发了三期,这些名老中医的成功之道无不从经典谈起,这说明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中医经典著作常遵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含《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金匮要略》),实际上也应该把《易经》、《道德经》算上,唐代药王孙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孙氏在其《大医习业》中就明确提出了大医成功的路径和标准。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老》《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鉴于中医进学特殊,现在每日与大家分享经典义理,期望中医界同仁能够学好经典,做好临床;也期待社会大众能够深化中医认识,促进百姓健康,让健康长寿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伤寒卒病论》版本流传史略
  
  公元196年,汉献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安。时值东汉末年,曹操专权,三国争霸,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感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乱世出枭雄,疫厄出大医,时势然也。《伤寒杂病论》出于乱世,以救夭横,仲景悲悯之心就此千古流传。魏汉时期,尚无印刷术,书籍的流传全赖笔抄,故有各种伤寒抄本传世。然兵荒马乱,朝代更迭,《伤寒卒病论》流传不久,即很快散佚,几近不传。
  
  一、王叔和传本介绍
  
  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高平王氏家诞生一子,名熙,字叔和。王叔和幼贫聪慧,勤学精究,性度沉静,博好经方。三十二岁,为魏国少府太医令。魏晋时期,多沿用汉制,西汉太常及少府之下均设有太医令、太医丞。属太常者,为百官治病;属少府者,为宫廷治病。少府藏书甚丰,叔和如鱼得水,而连年征战,简散残缺者甚多,《伤寒杂病论》成书虽不过几十年,亦未能幸免。叔和亦知仲景者,深同其心,乃搜集仲景旧论,整理订正,复其原貌,使《伤寒杂病论》得以继续传世。
  
  此为《伤寒杂病论》面世后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叔和厥功志伟。若无叔和整理,则今无伤寒可阅。叔和整理后的《伤寒杂病论》,已非仲景原貌,然瑕不掩瑜,伤寒论的主体内容与学术体系依然保留了仲景原貌,心法的传承,并不会因为形式的些微改变而中断。
  
  叔和以太医令之身,订正伤寒典籍,传承仲景心法,不仅挽救了几近失传的《伤寒杂病论》,也使得《伤寒杂病论》得以更好地流传,抄得者无不奉若珍宝。
  
  二、孙思邈传本介绍
  
  岁月如梭,三百余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过。梁·大同七年,即公元541年,孙思邈诞生于京兆华原。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以济世活人为己任。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孙思邈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皆以千金名之。孙思邈志在黄老,所以拒诏不士,长期隐居太白山,以医名于世。在印刷术并未普及的唐代,书籍流通颇为不易,野居山林的孙思邈没有见到《伤寒论》也是很有可能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千金要方》中也基本没有伤寒论的原文记载。这应该是孙思邈心中久觅不得的憾事。
  
  孙思邈晚年之后,太宗即位,召诣京师,从此定居长安,终有机会见到伤寒真本。他在晚年成书的《千金翼方》中自言,今年过百岁,研宗经文。并将其所读伤寒经文全部收录于《千金翼方》之中。孙思邈并非简单地收录伤寒原文,而是按方证比类的办法,将仲景原文凭方类证,方证相随,以求务在简易,便于检用。
  
  《伤寒杂病论》最初的结构是前论后方,即前面都是条文论述,所有处方附在书末。王叔和整理的时候,也保留了这一原貌。孙思邈对伤寒的整理,完全改变了仲景原书的结构体系,开创了《伤寒论》方证对应结构的先河。这是《伤寒论》传世以来的第二次重要整理工作。方证对应结构的《伤寒论》,更便于后人学以致用,所以在后世传承的过程中,流传更广。孙思邈整理过的《伤寒论》,后世又称为唐本。后世的《伤寒论》传本,基本上都是由王叔和整理的前论后方的原本,或孙思邈整理的方证对应版本传下来的。这是伤寒论版本流传的两条主线。孙思邈之后又过了大约四百年,已经是北宋年间。此时距离王叔和第一次整理《伤寒论》已经过去了八百余年。历史的沧桑,使得《伤寒论》的传本流传至此,已经错讹零乱,急需整理校正。
  
  三、宋本《伤寒论》介绍
  
  北宋嘉祐二年,仁宗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整理订正天下医书。孙奇在《伤寒论》序文中言,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这次由北宋校正医书局组织整理的《伤寒论》,结束了《伤寒论》传世版本错乱的局面,是《伤寒论》流传过程中的第一个官方标准版本,后世称之为宋本。这是《伤寒论》的第三次重要订正工作。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通行本《伤寒论》,其实就是宋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依然沿用孙思邈调整过的方证对应结构,是唐本《伤寒论》一脉传承下来的。王叔和整理的前论后方结构的《伤寒论》,更接近仲景著作的原貌,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尤其被后人珍重,就被冠以《金匮玉函经》的名字流传下来,以示宝而藏之之意。《金匮玉函经》实际上是《伤寒论》的同体别名之书。
  
  校正医书局高保衡、孙奇、林亿在校正《金匮玉函经》疏中言,臣等先校定《伤寒论》,次校成此经,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两存之。从研究伤寒的角度来讲,《金匮玉函经》的结构体系更接近仲景原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体会仲景之心法。
  
  仲景《伤寒卒病论》原书十六卷,但传世的《伤寒论》只有十卷,还有六卷杂病的内容失传已久。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这本书的内容,才是仲景当年《伤寒卒病论》的全貌。
  
  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等人在序中言,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辑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因为这是个节略本,所以后世就称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至此,仲景之书基本得以窥得全貌,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功莫大焉。有了宋代官方的这次整理,仲景伤寒学术才真正得以广为流传,出现了百家争鸣,各有发挥的传承局面。
  
  四、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介绍
  
  金代的成无己,则是宋本《伤寒论》面世后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人。他的著作《注解伤寒论》引用《内经》、《难经》等经典来阐释伤寒,便于学人从经典理论的高度去理解伤寒原文的内涵,弥补了伤寒有论有方却疏于理论阐述的不足,成为后人学习《伤寒论》非常重要的一部参考书。有注解之书易读,《伤寒论》原文难解,向易避难,乃世人所好,所以《注解伤寒论》面世后,传习者众,以至于《伤寒论》的原本日渐湮没,鲜有见者,大家能看到的大多只有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
  
  五、明代赵开美刻本介绍
  
  宋本《伤寒论》传世五百年后,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收藏家赵开美喜欢刊刻收藏善本古书。他在刻仲景全书序中言,岁乙未,吾邑疫疠大作。幸有吾吴和缓明卿沈君,藉其力而起死亡殆遍,予家得大造于沈君矣!不知沈君操何术而若斯之神,因询之。君曰:特于仲景之《伤寒论》窥一斑两斑耳。予曰:吾闻是书于家大夫之日久矣,而书肆间绝不可得。君曰:予诚有之。予读而知其为成无己所解之书也。然而鱼亥不可正,句读不可离矣。已而购得数本,字为之正,句为之离,补其脱落,订其舛错。沈君曰:《金匮要略》仲景治杂证之秘也,盍并刻之,以见古人攻击补泻,缓急调停之心法。先大夫曰:小子识之。不肖孤曰:敬哉!既合刻,则名何从?先大夫曰:可哉,命之名《仲景全书》。既刻已,复得宋版《伤寒论》焉。予囊固知成注非全文,及得是书,不啻拱璧,转卷间而后知成之荒也。因复并刻之,所以承先大夫之志欤!
  
  为了最好地保留宋本《伤寒论》的原貌,赵开美刻印时,连字体版面也务求与宋版完全一致,相当于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宋本《伤寒论》的复原版。目前传世至今最好的宋本《伤寒论》,就是赵开美的复刻宋本《伤寒论》,习称赵本。
  

  近代伤寒大家刘度舟等以赵本为底本校注的《伤寒论校注》,完整地收录了宋本《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可以让我们一睹宋本《伤寒论》的风采。以上就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版本流传的简要介绍。

来源:陕西省中医药专家协会

编辑:王芳玲

编审:刘俊程

热点推荐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